煤成油是指煤和含煤巖系中分散的陸生高等植物來源的有機廣在煤化作用過程中生成的液態(tài)烴。在自然界,煤礦掘進過程揭露的煤一油共生的現象屢見不鮮,但煤和含煤巖系能否形成工業(yè)性汕藏一直是國際能源和地質界爭議的問題。我國學者在陸相生油的研究中一直關注著煤系地層找油的問題。8i)年代以來,受國外煤成油的發(fā)現和煤成油地球化學研究的鼓舞,我國的煤成油地球化學研究蓬勃開展起來。“六五”期間的煤成烴地球化學研究成果為$0年代末吐哈盆地侏羅紀煤系找油的突破提供了理論基礎。90年代以米,準噶爾盆地東部、塔里木盆地北部、酒東盆地、三塘湖盆地和焉省盆地侏羅紀煤系石汕勘探的相繼突破,促進了我國煤成油研究領域的進一步發(fā)展。程克明等(1994)系統(tǒng)總結了吐哈盆地侏羅紀煤系的生烴特征,指出了煤系地層多階段生烴和早生早排的成烴模式。黃第藩等(1995)采用各種先進的有機地球化學和有機巖石學測試技術,運用模擬實驗土J煤一油共生點地質、地球化學條件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我國煤成油的形成機理作了深入研究。目前,盡管煤成油的概念己被人們普遍接受,煤和含煤巖系形成的工業(yè)油氣藏已在世界范圍內多處被發(fā)現,但我們不能忽視這樣的事實:我們對煤成汕的了解還很有限。畢競大煤田并不總是與大汕田共生,從世界范圍來看,已發(fā)現的煤成油主耍分布在侏羅紀以來,特別是分布在形成于低緯度地區(qū)的第三紀煤系中。當前,煤成油生烴母質、生油演化階段、煤一油共生條件、油源對比、’L排汕機理以及煤系生油巖的評價方法等理論和現實問題仍然是煤成油地球化學研究領域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