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越關系上慎言“中國因素”
過去一星期來,美國在“喬治·華盛頓”號演習的連串動作,無疑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表面是美韓美越演習,但誰都知道是沖中國而來。
專家稱,美國的動作可能是構建圍堵中國的戰(zhàn)略,從東北亞到南海,現在這條圍堵之路已是路人皆知。這次把航母開到南海與越南軍演,更證明這一策略;美國拉攏越南,其全盤戰(zhàn)略是打破中國近年努力建構的泛東盟圈,增加美國影響力,從而牽制中國。另一方面是實利爭逐,南海緊扼經印度洋到東北亞的海路咽喉,更重要是南海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據估計,南海石油蘊藏量超過500億噸;中國南海研究院則稱,單是在中國傳統(tǒng)海上疆界內的200平方海里海域,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300億噸、天然氣儲量15萬億立方米,因此南海有“第二個波斯灣”之稱。
中方對此次事件的回應,除了外交部的講話,主要是以“民間人士”身份出現的評論,其中包括了羅援少將的“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觀點。
但是,也有觀點認為,美越關系的改善并不意味著中國同越南打交道要先看美國的臉色。在對待類似事件時,切不可盲目地與西方輿論一樣,也把“中國因素”扯進來。
有學者認為,解決南海被占島礁問題需要智慧和實力,也需要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支持。中國應善于打合縱牌,該聯合的力量一定要聯合,不應對立的力量就要盡量避免對抗,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對方弱點,逐個擊破。
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于此次美越軍演,我們或許也不必過于抬高它的意義,也不必把美國的“介入”視為對中國的必然損害,更不必把對方推到自己的對立面。